疫情下,追思端午节文化之源,三天假日该怎样过?

  最新动态     |      2020-06-23 11:15     |    点击:465

6月25日,农历五月初五,是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端午节。按照法定制度,全国放假一天,加上串休双休日,可以连放三天假。

  端午节,历来备受人们关注。这不仅因为端午节的来历,充满着一个个感人故事的吸睛魅力,还因为端午节的原本味道,更具有不可取代的节日文化内涵,以至于全国大放假释放出端午节的那份安福与温馨。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也被称之为“端阳节”。根据端午节民间活动展现出来的特色,还称之位“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等。

  端午节的多种叫法,见证了人们对这个传统节日背景,以及意义的不同理解。虽说叫法不一,理解有差异,但对于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并无任何争议。毫无疑问,端午节起源于中国,纯属于中国地道的传统节日。据介绍,端午节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也就是长江中下游,以及以南一带的地区,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而百越之地春秋之前,则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

  后来,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也就是今天的湖北诗人屈原,在这一天不堪忍受耻辱,竟然抱石跳汨罗江自尽。于是,人们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当然,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为真诚、忠诚而赞,其向上向善向好的传统节日文化本质,可见一斑。作为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传说,一直延续至今。这可能是现代人热爱屈原、崇尚屈原爱国精神,不忘其曾写下的宏伟壮丽抒情诗《离骚》,给世世代代中国人留下了“上下求索”奋进前行深刻印象的缘故。

  早在两年前,也就是2018年6月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曾深情地说:“没有不可能的事情,就要有这么一股劲儿,正像屈原讲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谁说国企搞不好?要搞好就一定要改革,抱残守缺不行,改革能成功,就能变成现代企业。希望大家再接再厉,一鼓作气,一气呵成,一以贯之,朝着你们既定的目标奋勇直前。”可见,追思端午节文化之源,让我们在疫情下享受端午节,更能浓厚家国情怀,弘扬“上下求索”精神,意义深刻而重要。

  端午节三天假日该怎样过?面对此问,如果在往年,谁都能脱口而出给答案。品咂粽子滋味儿,尽享龙舟赛激烈场面,走出户外踏游好山好水好景,相互抱拳送去安康祝愿,网上网下问候不断,等等,这些体现端午节固有文化元素的过法,几乎是每一个中国人习惯性的选择。然而,疫情下的端午节,却没有那么简单、轻松。“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疫情防控之弦依然需要拧紧。因此,端午节要过好,疫情防控也要搞好。端午节三天假日,人们出行有讲究,实际上都是为了护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据中国新闻网6月8日报道,端午节将至,中国官方已明确6月25日至27日为端午节假期。在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6月7日举行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曾向专家提出“端午节假期可以摘下口罩吗”等问题。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回应说:“总体来说,在中国目前已经取得阶段性、战略性防治成果的情况下,摘口罩的场合和适宜的人群是越来越多了。”比如:目前,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响应级别已调整为三级,“按照这个水平,实际上大部分人在大部分场合可以考虑不戴口罩”。

  不过,王辰也补充说,要根据不同情境来判断是否需要戴口罩,且口罩有科学戴法。王辰强调:“应当随身常规携带口罩,以备不时之需”。此外,在医院及其他密闭场合工作的人群,医务人员、社区工作人员等与人有密切接触的人群,以及慢性病患者、老年人等高危人群,还应戴口罩,有呼吸道症状者更应主动戴口罩。透过王辰的回应,我们知道了随着疫情防控级别的下调,戴口罩可以视情况取舍。这为我们过好端午节三天假日,上了很重要的一堂疫情防控课,需要人们认真领会,同时主动把握时机,切实为自己、为他人尽到责任,绝对不能麻痹大意。

  现在,全国已经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作为民众,也应增强经常化的疫情防控意识。可谓是风险随时有,疫情防控更要牢记。按照王辰提出的建议,就是要在有效防控和生产生活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他援引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制定印发的指导意见,重点介绍了预防为主、尽早有效应对、突出重点环节防控、强化支撑保障、加强组织领导等五方面的具体做法。包括“在民众中提倡戴口罩”“加强对易感人群的保护”“提倡公共用餐时使用公筷”“控烟戒烟”等在内的具体措施,尤为必要和重要,是疫情防控之首。

  加强疫情防控,端午节三天假日不可忘乎所以。文明、安全、平稳过好疫情下的端午节,不仅是我们每一个人继承好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的需要,也是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最好纪念。(中国吉林网特约专家评论员薛宝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