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卫:企业技工荒 就是职业教育供给侧的发力点

  最新动态     |      2016-03-14 10:48     |    点击:872

胡卫:企业技工荒 就是职业教育供给侧的发力点(图1)

  持续的企业“技工荒”日益制约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一是技术技能人才供给的类型与劳动力市场的岗位需求不相适应;二是职业人才的培养层次不能满足产业升级的要求。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教科院副院长胡卫针对“企业技工荒”这一问题提出提案,他建议,必须狠抓供给侧改革,使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更有效地应对市场需求。要推进职教结构性改革,建立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机制,推动专业设置和行业需求对接;要推进职教终身化,多种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促使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提高职教质量,完善评估机制。
  以下为提案的全部内容: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重大动力。然而,企业持续的“技工荒”成为制约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软肋。不仅珠三角、长三角,甚至我国的老工业基地东北也频频传出技工短缺的呼声。统计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技能劳动者达1.57亿人,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4136.5万人,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员的20%,但高技能人才数量仅占5%。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张立新认为,目前我国总体技能水平不高,发展方式较为粗放,很多行业在国际领域依然落后,尤其是制造业领域,而其中主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我国高技能劳动人才稀缺。
  企业“技工荒”的一个根本原因是职业教育的人才供给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不匹配。具体来说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技能人才供给的类型与劳动力市场的岗位需求不相适应,人才培养错位。有专家研究发现,第一产业存在明显的结构性过剩,第二产业则存在结构性不足。从职业教育的整体来看,商贸与旅游类、能源类、加工制造类、资源与环境类、土木水利工程类的职业教育人才存在结构性不足,而农林类、财经类、文化艺术与体育类、社会公共事务类、医药卫生类的职业教育人才则存在结构性过剩。二是职业人才的培养层次不能满足产业升级的要求。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到来,新材料、数字和纳米制造、先进的机器人、3D印刷以及辐射范围更广泛的网络服务等的广泛应用,企业生产流程、工艺更复杂,企业对高端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大量增加。如《珠海市2014年10月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报告》报道,市场上最紧俏的是各类高级以上技能人才,其中“高级技师”的求人倍率最高,平均9个岗位“抢”一个人。
  《中国制造2025》指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更加注重实体经济的发展,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支撑实体经济的战略选择。当前要解决我国企业“技工荒”这一老大难问题,必须狠抓供给侧改革。显然,通过技能人才的主要供给方——职业教育的调整和改革,使其更有效地应对市场需求应是未来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着力点。
  一、推进职业教育结构性改革,实现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的合理匹配。以区域经济和产业集群为依据,合理规划区域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和布局结构,建立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机制,推动专业设置和行业需求的对接。加强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调查研究,科学规划不同层次和类型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引导职业院校结合新技术、新业态,积极增设新专业,调整与区域产业发展不匹配的专业,实现专业行业的对接。指导职业院校发展有社会需求和行业支撑的优势专业,形成重点培育、稳定发展、优化调整三种类型的专业群,真正实现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的紧密结合。
  二、推进职业教育终身化,多种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应对企业对具备综合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大规模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推进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面向高校毕业生、在职职工、退役士兵、进城务工人员、职业农民、农村富余劳动力、失业人员等群体,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公共实训中心为支撑、职业培训机构为补充的终身职业培训系统。支持行业、企业发挥其在各自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中的主体作用。推进产业发展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加快推进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机制,健全职业培训工作规范管理制度。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深化学习型社会建设。依托社区成人学校开展面向各类人群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包括新型职业农民继续教育培训,并推进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和终身培训。
  三、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完善评估机制。适应产业分工、技术升级的需要,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推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推进信息化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建立优秀企业共同参与教学改革机制,推动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推进管办评分离,构建产出导向的评价制度,以培养质量和服务贡献为主要指标,定期对地方职业教育进行综合评估,完善学校和专业教学质量检测反馈提升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