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教育改革进行时:抓住机遇 跳出“双陷阱”

  最新动态     |      2016-06-30 17:29     |    点击:933

  近几年来, 我国技工教育的形势有了明显好转。主要原因是市场需求出现新的变化、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 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努力、 技工院校同仁艰苦奋斗产生的业绩影响。 尽管如此, 技工教育的发展依然面临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和困难。 以下的 “四论”,供大家参考。  一是 “双路径论”。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存在两种办学路径:一是以学历为特色、 以升学为导向的办学路径; 二是以技能为特色、 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路径。 这两条截然不同的办学路径却有两个相似的特点: 第一, 都有国家政策依据;第二, 都有或社会或市场的需求。 但二者培养效果不同:前者虽有学历, 但不容易就业;后者虽无学历, 却容易就业。 技工院校走的是第二条路径。  客观上,两条不同的办学路径存在竞争,比拼的不仅是规模、硬件, 还有质量和内涵,以及谁能最到位地对接用人单位以先进性和复合型为特征的高技能人才的用人需求。 在激烈的竞争中, 可能出现三种办学导向: 纯学历导向; 纯就业导向; 以就业为主、 学历为辅的导向。  二是 “双陷阱论”。  我国技工院校长期困于两种陷阱: 生源陷阱、贫困陷阱。  生源陷阱: 技工院校有技能人才培养能力, 却深陷无合适生源之困境。 技工院校的生源,少部分是高中生源, 多数是初中生源。大部分技工院校都存在数量、 质量两个方面无合适生源的问题。 每年招生, 绝大多数技工院校都是在 “兜底”。  技工院校就业率奇高, 入读率奇低。 学生毕业没有像其他一些学校那样, 需要国家背着保就业的 “包袱”。就业率长期基本没有水分地平均在96%以上, 但就是没有多少人愿意入读。  贫困陷阱: 技工院校有技能人才培养经验, 却深陷普遍短缺培养资金之困境。 技能人才培养是需要花钱也值得花钱的事业。 技工院校办学资金普遍紧缺、 长期缺乏, 多数学校教学设备破、旧、 少、 缺, 学校环境破、旧、脏、乱,不仅苦于 “无米之炊”, 而且困于 “悬崖”之沿。  三是 “改革要塞论”。  不仅经济领域需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职业教育也同样需要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伴随经济领域供给侧改革进行, 并受经济领域供给侧改革的需求制约。  职业院校毕业生 “产能过剩” 已经开始出现。 部分院校的 “毕业率” 和 “稳定就业率” 似乎充满水分。 职业院校毕业生与人才市场人才需求之间的供求比例越来越失调。职业教育 “去产能、 去库存” 任务沉重与适应经济供给侧需求的人才培养任务沉重并存。职业院校校长的政治压力、 经济压力、 社会压力、学生家长压力、学生压力将与年俱增。  在我国的众多学校类型中,技工院校是一心一意、精准培养技能人才的院校类型。长期以来,技工院校已经 “折腾”成为全国技能人才或准技能人才供给的稳定基地,也历史性地成为我国技能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 “要塞”。技工院校是全国技能人才供给侧改革的“要塞”之一。国家发展需要大批实用技能人才。但是,精准培养技能人才的 “要塞”却长期困于 “双陷阱”。我国需要大力开展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尤其是解决技工院校“双陷阱”老大难问题。  四是 “机遇转型论”。  首先是机遇难得。2016年4月, 人社部提出的从国家层面构建培养培训、 评价使用、竞赛选拔、 表彰激励、 法律政策和宣传引导六大工作体系。这是技工院校以技能为特色、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路径, 开展技能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跳出 “双陷阱”, 实施发展战略转型的历史机遇。  其次是必须转型。技工院校的校长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技工院校面临时代性、结构性转型。坚决转型,前途光明;拒绝转型,等待“死刑”。技工院校跳出“双陷阱”,既需要政府精准扶持,更需要自己奋发有为。  技工院校转型发展, 应该把握的着力点是: 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 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 “三对接”。 “三对接”涉及学校办学方向、 专业发展、 课程设置、 教学方式四个方面工作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作者为原深圳第二高级技工学校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