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不渝建筑梦 坚守匠心铸精品——记郑州市第一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汪红卫

  最新动态     |      2016-12-21 09:42     |    点击:890


矢志不渝建筑梦 坚守匠心铸精品——记郑州市第一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汪红卫(图1)

  汪红卫,男,汉族,中共党员,1969年10月生,1991年参加工作,建筑专业硕士研究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房屋建筑工程、市政公用工程一级注册建造师,国家优秀项目经理。现任郑州市第一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第一项目部项目经理。


  怀揣梦想 逐梦郑州

  汪红卫出生自农村,早年家境贫寒,甚至连学费都交不起。父母时常告诫他: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做个有用的人。为了这个朴素的梦想,少年时代的汪红卫勤奋学习,最终怀揣着父母的期望和做工程师的梦想,于1987年来到了省会郑州,走进了大学的校门,成为建筑专业的一名大学本科生。

  1991年,完成四年学业的他,走进郑州一建的大门,成为公司项目部的一名施工员。看图审图、现场策划、测量放线、计划与交底,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为项目整体建设服务。他爱岗敬业苦练基本功,在项目管理的过程监控中,大到工程总体策划,小到每一道施工工序,都亲力亲为,始终以确保工程质量为己任。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郑州市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经济的高速发展凸显了郑州市公共交通建设的滞后,郑州的交通通行状况日趋紧张,金水路车马辐辏、骈肩累迹通行压力很大。1994年6月,郑州市人民政府宣布修建“四桥一路”,此举是新中国成立45年来郑州市规模最大的城市建设工程,更是郑州市首次在旱地上建桥修路,具有划时代意义。

  郑州一建为郑州市“四桥一路”工程项目的建设者,并且承建了河医立交桥标段,此时的汪红卫离开校园才3年,踌躇满志的他奉命担任“四桥一路”工程项目河医立交桥标段的现场技术负责人。作为6000余名建设者中的一员,在当时设备陈旧、施工技术落后,并且高架桥不是预制构件,而是现场绑扎钢筋浇筑混凝土的大背景下,为保证施工质量与进度,他和工友吃住在工地,昼夜不停地加班加点工作,硬是凭着守时守信、永不服输的性格,把原本需要两年时间的工期压缩到了180天,并且顺利通过竣工验收。1994年12月30日,“四桥一路”工程正式通车,一举结束了郑州乃至河南没有现代化立交桥的历史,让郑州有了首条快速通道。


  精益求精 屡创辉煌

  时光荏苒,但雕琢人生,汪红卫从修建“四桥一路”时的小伙子,转眼间到郑州市基础设施工程补弱开建的时候,他已经成长为公司的项目经理,专业知识更加丰沛,施工管理更加熟稔,带领项目团队也更加老练。

  以“四桥一路”为起点,开始大力发展快速道路,汪红卫带领的郑州一建集团市政工程建设团队,再次积极参与到城市的市政基础建设中去:2010年5月,京广快速路通道工程开工建设,这是河南省投资最大、涉及面最广、工程最复杂、施工难度最高的特大型市政工程。汪红卫担任京广快速路八标项目经理,为了提高城市立交桥的耐久性与美观性,也能降低投资成本,他带领施工团队孜孜不倦地探讨和钻研清水混凝土的施工工艺,从模板的打磨、拼装、混凝土原材料的控制,到混凝土的浇筑控制和成品保护等各个环节都要亲力亲办,现场亲自指导,尤其是模板漆的涂刷工艺,钢模打磨干净具备涂刷条件后,用滚轮推刷,从一侧向另一侧推进,不得随意变换方向,不得出现推回重刷,模板至少涂刷三遍,每次方向一致,涂刷后表面应平滑、连续,厚度一致,不得有流坠、气泡、夹杂杂质现象。每一个细节的过程管理,他都以精益求精的心态来严格要求手下的施工人员,务必使混凝土的施工达到整体密实整洁、表面平整光滑、外观色泽一致、线型优美顺畅的装饰性效果。最终,赢得各方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毫不夸张地说,在郑州城市基础设施大发展的20年中,在城市基础建设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施工现场都能看到汪红卫的身影:农业路跨金水河二号桥,郑州市站前大道跨南水北调总干渠桥梁工程,京广路快速通道一期、二期工程,科学大道立交桥工程,金水路西延道路工程,南三环东延工程……他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价值,用激情忘我工作,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获得了一个又一个成绩。职位也从施工员、工长、河医立交桥工程技术负责人、公司质量安全科副科长、第一项目经理部项目经理、总经理助理、公司副总经理。

  精益求精是他对工作的永恒追求!这从公司荣誉室里摆放的一个个奖杯身上就能窥豹一斑,上面镌刻着他从一个普通学生到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的奋进之路——多年来他任项目经理主持施工的工程项目,工程一次交验合格率100%。他主持施工的京广快速通道工程最终获得了全国建筑业最高奖项“鲁班奖”;科学大道立交桥工程为郑州一建集团捧回了第一个“全国市政金杯奖”荣誉;《国家超硬材料及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化基地》《郑东新区农业路跨金水河2号桥》等多项工程获河南省“中州杯”奖;农业路跨金水河二号桥、郑州市站前大道跨南水北调总干渠桥梁工程获河南省市政工程优良奖。

  多年的忘我工作、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优秀的工作表现、不断地超越自我,也使得他个人获得了诸多荣誉:2010年,获得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2014年,他获得了中国建筑业协会“鲁班奖工程优秀项目经理”称号;连续多年获得“全国建筑业企业优秀项目经理”以及郑州市建设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他所带领的团队也多次获得“郑州市青年文明号”、“新长征突击手”、全省建设系统“工人先锋号”等称号。

  创新不断 敢为人先

  熟悉汪红卫的人知道,他精益求精、忘我工作的同时,还喜欢专注于施工技术的钻研和创新,在项目管理过程中涉及新技术、新工艺,他总是站出来大胆探索的第一个人。多年来,他先后参与发明了钢筋机械锚固装置、一种窗口外墙闭孔珍珠岩防火保温层结构、钢构件花式栏杆造型件固定结构、回旋钻机钻头等四项国家实用型专利;参与完成了“粮食钢板筒仓设计规范”国家规范、“高墩悬臂液压爬模施工”国家一级工法以及“火灾后钢筋混凝土结构安全性技术鉴定”多项科研成果。针对施工中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他组织运用QC科技技术,亲自带领QC小组团队攻关,并且取得多项优秀成果,如提高节能建筑外墙保温系统施工质量、提高混凝土现浇板平整度质量、运用QC采取无架眼施工方法防治建筑物外墙渗漏等。

  创新技术、工艺的同时,汪红卫还不忘与时俱进,不断加强新技术、新知识的了解和学习。比如,他在及时了解了本专业当前发展的前沿科技后,将本专业与建筑学、给排水等专业相结合,一举解决上述不同专业、不同领域之间相互配合、协调的难题。与此同时,他还笔耕不辍,不断对多年从事的工程技术及管理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撰写论文,并在权威性刊物上发表、交流。其中,他独立编写完成的《建设项目施工管理》一书就是他多年施工经验的集大成者,在全省工程项目施工领域引起了极大反响;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他撰写的论文“桥梁的渗漏治理应用研究”,利用国内外研究成果,阐述了桥梁防水系统构造,分析了防水材料与混凝土的黏结机理以及黏结破坏的本质特征,同时研究了桥梁渗漏治理的方法,提出了改善黏结强度的措施,强调将“质优材料、刚柔并济、多道设防、综合整治”的原则运用于其中,为相关桥梁渗漏治理、新建桥梁防水工程施工提供了极有建设性的参考和借鉴。

  正如他一位同事所说:生活中的汪红卫,是一个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工作精益求精的人。他做过的任何工程都力求做到:做一项工程,创一项精品,还自然一个艺术品!

  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就是一个建筑人,我热爱建筑这个行业,它就是我人生的坐标和前行的方向;在我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会始终保持一颗精益求精的心,安心自己的工作,专心致志地做下去,努力把每一项工程做好,把它做成品牌,做成城市名片,在关爱和奉献的人生中去做自己的人生工匠。”

  伟大的中国梦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更需要更多像汪红卫一样精益求精、忘我工作的工匠和楷模,他们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和优秀品质,正是支撑伟大中国梦的精神支柱,有了这根支柱,我们的任何事业都将勇往直前!